盆腔淤血综合征

盆腔淤血综合征

概述:盆腔淤血综合征是由于慢性盆腔静脉血液流出不畅、盆腔静脉充盈、淤血所引起的一种独特疾病。盆腔淤血综合征是Taylor在1949年提出概念,并对病因及诊断方面作了深入研究。其临床特点为“三痛两多一少”,即盆腔坠痛、低位腰痛、性交痛,月经多、白带多,妇科检查阳性体征少。临床发现,本症严重程度与疼痛性质呈正相关。开腹手术可见盆腔静脉增粗、迂回、曲张或成团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盆腔淤血综合征为妇科常见疾病。

病因

病因:任何使盆腔静脉血流出不畅或受阻的因素,均可致盆腔静脉淤血。
    1.解剖学因素  女性盆腔循环有以下特点:
    (1)盆腔静脉数量多于动脉:盆腔静脉的主干一般是2条静脉伴随1条同名动脉(也有只有1条的),而中等静脉则常常是2条或3条静脉伴随1条同名动脉,而且在大的静脉干之间有较大的吻合支。起源于脏器黏膜、肌层及其浆膜的静脉丛,汇集成2支以上的静脉,流向粗大的髂内静脉。盆腔静脉数量上的增多是为了适应盆腔静脉血流迟缓的需要。
    (2)盆腔静脉壁的特点:盆腔静脉较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壁薄,缺乏四肢静脉所具有的由筋膜组成的外鞘,缺乏固有的弹性,而容易扩张和形成众多弯曲的静脉丛,穿行于疏松的盆腔结缔组织之中。盆腔的中小静脉都没有瓣膜,只是在它进入大静脉前才有瓣膜。这些特点使得盆腔脏器的静脉系统就像是一个水网相连的沼泽一样,能够容纳大量迅速流入的动脉血。
    (3)盆腔各脏器之间静脉相通:膀胱、生殖器官和直肠3个系统的静脉丛彼此相通,由于缺少瓣膜,故三者间任何一个系统的循环障碍皆可以影响到其他2个系统(图1)。
    在盆腔静脉的这些解剖学特点的基础上,如受相关因素的影响,则促成盆腔淤血综合征而表现种种临床征象。
    2.体质因素  有些病人由于体制的因素,血管壁组织显著薄弱、弹力纤维少、弹性差,易于形成静脉血流淤滞。即使第1次妊娠,虽然平时不从事长时间站立或静坐的工作,也可能出现盆腔淤血综合征的症状。
    3.力学因素  不同力学因素证明能够影响盆腔血管的流速,从而改变局部血管的压力,静脉更易受其影响。
    (1)站立体位:长期从事站立工作者,盆腔静脉压力持续增高,易于形成盆腔淤血征,久立后下腹痛、腰痛加重,白带量及月经量增多。此类患者常诉经过休息后,症状往往减轻。
    (2)子宫后位:虽然子宫后位不一定都产生盆腔淤血征,但常常是引起盆腔淤血的重要因素。临床上盆腔淤血征患者子宫多数是后位肥大的,当用子宫托使后位的子宫维持在前位时,腰痛就明显减轻。有人用宫腔碘油造影证明:后位肥大淤血的子宫经悬吊后明显缩小。子宫后位时子宫卵巢血管丛随子宫体下降屈曲在骶凹两侧,使静脉压力增高,回流受影响,以致静脉处于淤血状态。
    (3)早婚、早育及孕产频繁:生殖器官未成熟前就负担过重(性交、分娩)者易于产生盆腔静脉淤血。据有人研究,妊娠期卵巢静脉的血容量比非孕期增加60多倍,卵巢静脉的张力比非孕期增加2.86倍。
    (4)便秘便秘影响直肠的静脉回流,而直肠和子宫引导静脉互相吻合,痔丛充血必然引起子宫阴道丛充血,故习惯性便秘易于产生盆腔淤血征。
    (5)阔韧带裂伤:有些人观察到阔韧带底部筋膜裂伤,是某些盆腔淤血征的惟一重要原因。他们认为阔韧带筋膜裂伤使得构造上薄弱,缺乏弹性,缺乏固有血管外鞘的静脉更失去支持,而形成静脉曲张,还使子宫后倒。手术中发现:阔韧带基底部裂伤可累及阔韧带前面或后面,并向两侧延伸。有时浆膜的裂口清晰可见,但有时裂口甚小,似小的糜烂、擦伤一样,并有液体渗出。在修补阔韧带及其基底部筋膜裂伤后,不仅使子宫后位得到有效的矫正,阔韧带静脉曲张及盆腔淤血症状也随之消失。阔韧带裂伤与分娩有关。
    4.自主神经紊乱  尽管有上述种种原因及解剖学病变,但至今不少妇产科医生认为盆腔淤血征的主要症状是易疲劳、腰痛、性感不快等,在很大程度上系因自主神经紊乱的结果。
    5.输卵管结扎术后  有学者研究认为由于输卵管系膜内含有丰富的子宫、卵巢静脉末梢吻合支,由子宫角经卵巢静脉回流,结扎手术本身机械性干扰盆腔血流动力学,而更主要的是与术时损伤输卵管系膜血管有关,从而影响子宫、卵巢静脉回流,造成盆腔静脉淤血征。
    6.其他  临床上发现子宫肌瘤、慢性盆腔炎(尤其是形成输卵管卵巢囊肿者)、哺乳期闭经、子宫颈糜烂(中度以上者)等患者,在行盆腔静脉造影时,有的显示盆腔静脉淤血影像,而精神影响(长期忧郁、久病、失眠等)及雌激素水平波动(经前期、围绝经期)者又具有类同盆腔淤血征的症状。前一类情况的盆腔静脉淤血影像可视为一种并发变化;后一类情况则可考虑为盆腔淤血的加重因素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盆腔静脉淤血被认为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,盆腔静脉淤血引起上述“三痛”的原因,可能是扩张弯曲的静脉压迫了伴随的淋巴管和神经纤维而产生的。由于前述的种种因素,首先使解剖构造薄弱的一部分盆腔静脉在功能上发生变化,影响血流运行,形成淤滞;又通过神经血管间的相互影响,波及整个生殖器官以及与生殖器官密切相关的乳房,即出现临床上前述综合征表现。由于淤血而引起的局部组织及相关器官的水肿,但开始时是暂时性的、可逆的,持续多年或反复加重后,则可以产生持久性变化。由于慢性缺氧而致结缔组织增生及纤维化形成,使子宫体一致性肥大、变软、充血,呈紫色或有淤血斑点及浆膜下水肿;子宫颈亦肥大呈蓝紫色、有糜烂发生;子宫内膜间质水肿,血管充盈。卵巢亦表现为水肿样、白膜粗糙、一般较大有时呈囊状;长期淤血者,则又因结缔组织增生而变硬变小。往往导致经前期盆腔胀痛不适及月经量增多。乳房因周期性水肿导致胀痛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盆腔淤血综合征多见于孕龄妇女,常在经期前出现症状。有情绪不稳、极度疲劳感、乳房充血性疼痛、下腹部不固定性疼痛、腰骶部疼痛、外阴阴道坠痛、直肠坠痛、淤血性痛经、性交痛和性感不快、月经多、白带多等症状。妇科检查外阴可见静脉充盈以致曲张、阴道黏膜紫蓝色、子宫颈肥大水肿、周围黏膜软呈紫蓝色、宫颈黏液过多、子宫对称性增大、有触痛、多数呈后位子宫;下肢常有静脉曲张、常伴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约有1/3以上的患者并有膀胱刺激症状,表现在经期有明显的尿频,易误认为泌尿道感染,膀胱镜检查见膀胱三角区静脉充盈、充血、水肿。个别患者因淤血的小静脉破裂而并发血尿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无异常表现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
    1.阴道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。
    2.腹腔镜检查  同开腹手术,但因盆部抬高,有些病例不一定能看出曲张的静脉,但能与其他病变如炎症等鉴别。
    3.螺旋CT  最近有文献报道,螺旋CT是一种无创的诊断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的有效方法,在病人深呼吸时拍摄动脉时像的螺旋CT,因为深呼吸时引起腹腔静脉压增高,导致肾静脉血逆行,充盈子宫和卵巢周围的曲张静脉,曲张静脉的直径>5mm就可显影。常规CT仅显示一些扩张的静脉,与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无关。
    4.盆腔静脉造影术  盆腔静脉造影术是将造影剂注射在子宫腔底肌层内,使子宫静脉、卵巢静脉及部分阴道静脉、髂内静脉显影,并以一定的时间间隔连续拍片,了解盆腔血液(主要是子宫静脉及卵巢静脉)流出盆腔的时间,作为辅助诊断盆腔淤血征的一个方法。在盆腔静脉血运正常时,造影剂通常20s内完全流出盆腔;而在盆腔淤血征时,静脉回流速度明显变慢,造影剂流出盆腔,要20s以上的时间。
    5.放射性核素盆腔血池扫描  利用此方法诊断输卵管结扎术后盆腔静脉淤血。其原理为盆腔静脉淤血时局部静脉曲张,血液淤积形成“血池”,从而获得放射性可读性核素浓聚的扫描图像。

诊断

诊断:根据临床“三痛两多一少”特征及盆腔静脉造影、腹腔镜检等实验室相关检查即可做出诊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应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、慢性附件炎(有炎块形成者)、子宫肌瘤、宫颈糜烂相鉴别。

治疗

治疗:轻者取侧俯卧位休息,纠正便秘,适当体育锻炼;重症者坚持胸膝卧位休息,调整自主神经功能。40岁以上患者,如有严重腹痛,可行子宫切除术。
    1.调节自主神经  一方面做心理治疗,认识此为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疼痛,一般不需手术,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。另一方面可试用自主神经调节药、镇静药或肌肉营养药,如谷维素、维生素E、氢溴酸、加兰他敏新斯的明、地西泮(安定)等。
    2.理疗  加速盆腔血流速度,减轻盆腔血液淤积。
    3.活血化淤  根据“通则不痛”的道理,采用活血祛淤的治疗原则(如丹参、红花、川芎、当归、桃仁、蒲黄、灵脂等),有一定效果。
    4.经导管栓塞疗法  Michsel等1994年报道了此方法。先行卵巢静脉造影术,然后从股部插入8号导管,进行卵巢静脉栓塞,最后行卵巢静脉造影证实卵巢静脉闭塞。
    5.手术治疗
    (1)圆韧带悬吊术及骶韧带缩短术:适用于肥大、后位子宫,欲留子宫及附件的年轻患者。将后位的子宫变为前位,常能使肥大的子宫体及子宫颈缩小,盆腔疼痛等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,效果较好。
    (2)阔韧带筋膜横行修补术:适用于年轻、尚需生育而因阔韧带裂伤所致的严重盆腔淤血征。此方法使绝大多数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效果。所有病人子宫都恢复了正常位置及正常大小,且症状及征象也几乎全部消失。但手术修补后的病人再次怀孕时需行剖宫产术,否则可使修补术失败(图2)。
    (3)经腹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:适用于40岁以上近绝经期的妇女。应将曲张的子宫静脉及卵巢静脉尽多地切除。

预后

预后:经积极治疗,无明显不良预后。

预防

预防:采取预防措施,可避免或减少发病。
    1.加强计划生育宣传,防止早婚、早育、性交过频及生育较密。宣传科学方法避孕,不采用性交中断避孕法,也不主张禁欲。
    2.重视体育锻炼,运动能促进静脉回流、加快血液循环,是最有效的预防盆腔静脉淤血的方法。避免过度疲劳,对长期从事站立工作和坐位工作者,应开展工间操和适当的体育活动。推广产后体操,防止产后大便秘结及尿潴留,有利于生殖器官及其支持组织的恢复及盆腔静脉的回流,对促使生殖器官恢复很有好处。
    3.从力学观点讲,仰卧位时,盆腔大部分静脉的位置均低于下腔静脉,其静脉压力虽然比立位或坐位时减低不少,但较侧卧位时明显增高。睡眠时提倡两侧交替屈腿侧卧位,可使盆腔疼痛的症状得到减轻或缓和,对防止甚至治疗某些轻症的盆腔淤血症有很好的效果,也有利于预防子宫后位的形成。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